長慶油田開辟頁巖油上產新路徑
11月12日記者獲悉,長慶油田隴東主力油區頁巖油壓裂現場一口井順利完成二氧化碳增能壓裂作業,并同步實現3602米井深高溫高壓環境下的套管外光纖監測、井筒數字采集、雙井微地震等多項集成測試。技術數據顯示,各項指標優于設計目標,實施效果明顯。
至此,國內**頁巖油二氧化碳增能壓裂綜合監測試驗場正式建成,標志著長慶油田在頁巖油水平井二氧化碳壓裂技術與實時監測領域取得重要突破,開辟了頁巖油上產新路徑,為我國非常規油氣田體積壓裂井下監測和智能化調控提供了重要工程實踐依據。
近年來,長慶油田頁巖油探明儲量已超過10億噸,是重要的戰略接替資源。積極探索壓裂提產新技術是油田加快頁巖油規模開發的重要手段,但頁巖油要實現高效開發面臨諸多挑戰:油田主力油區儲層低壓特征日益凸顯,嚴重影響單井產能;油田作業區域地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重點區域,國家對水資源管理和綠色低碳發展的要求持續提升,傳統壓裂技術已難以適配。相關專家介紹,二氧化碳增能壓裂技術在壓裂中相態復雜,導致縫網動態演化、多尺度流動等關鍵機制難以量化評估,加之二氧化碳黏度低、擴散性強,其遠程運移與賦存控制難度大,工程技術亟待升級革新。
對此,長慶油田依托區域碳源優勢,聚焦二氧化碳增能增產理論、技術模式與工藝參數三大核心,持續深化二氧化碳壓裂數據解析與增產機理研究,成功研發出低壓頁巖油二氧化碳增能區域增能體積壓裂技術。針對工程技術難點,油氣工藝研究院組建二氧化碳壓裂技術攻關創新團隊,在慶城油田合水南低壓高黏區域優選試驗平臺,油田多名首席專家牽頭組成技術專班,嚴格細致審核壓裂方案與集成配套測試整體規劃,并通過**采集多簇進液進砂、井底溫壓等全過程數據,實現了二氧化碳多項壓裂監測技術數字化成功升級與應用。同時,全面推動各項技術向綠色、高效、智能化方向迭代,加快“綠色油田”建設步伐,為油田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綠色動能”。
截至目前,二氧化碳增能體積壓裂技術通過成果的集成應用,已在長慶油田主力油區80余口井實現規模化應用,累計注入二氧化碳達45.9萬噸,節水114.8萬立方米,單井階段累計產量提升超30%、綜合減水率超30%,達到了壓裂提產和降碳減排的雙重目的,成為頁巖油效益開發的核心利器。


熱線:0571-88950660
kw@kwvalve.cn